50歲去遊學,邱麗芬:人生前半場努力,是為了在下半場收穫
活在當下,勇敢去圓夢吧!
文/陳莞欣 圖片來源/邱麗芬提供
「到了這個年紀,我想應該做點特別的事情!」「50+愛旅行」的成員邱麗芬,50歲那年,已經連續工作將近34年的她,決定送自己一個生日禮物:去英國遊學。在人生下半場,重拾高中時因休學而無法完成的英文夢。
邱麗芬觀察,和自己同屬「5年級」這個世代的人,除了少數家境特殊或成績優秀,年輕時就可以去留學以外,多數人都和她一樣,努力工作幾十年,回望半生已過。
不過,年輕時就能留學的人,是幸運;然而,熟齡後用自己賺的錢再去遊學的人,是幸福。從邱麗芬的例子,就能看到因為曾經未能圓夢的遺憾,會讓自己收穫更多!
50歲第一次出國遊學,是邱麗芬送給自己的一份生日禮物。遊學期間有學習也有玩樂,和不同國籍的同學聊天也能理解異國文化。
學英文,圓自己年輕時無法實現的夢想
沒能在學校學好英文,一直是邱麗芬心中的遺憾。就讀國中時,父親生意失敗,家中經濟陷入困境。儘管高中聯考時,她的英文成績將近滿分,考上了當時桃園的第一志願武陵高中。然而,家中經濟情況卻持續惡化,最後連註冊費都繳不出來。她只念了一年高中,就被迫休學。
離開學校以後,她開過咖啡店、賣過百科全書也當過業務,心中始終沒有忘記對英語的熱情。在工作之餘,她訂閱中英對照的雜誌,自己學英文。「我希望可以講得更流暢,不只是拼拼湊湊。如果有好的環境,可以在短時間內密集學習就更好了!」邱麗芬說。
終於,在邱麗芬50歲那年,她剛結束一份工作,累積了一些存款,有機會出國。讓自己在工作轉換期間來場大休息,也是一場圓夢之旅。
去遊學要獨立,不是找代辦就沒問題了!
上了年紀第一次出國遊學,要注意哪些事情?全部交給代辦公司,就沒問題了嗎?邱麗芬提醒,即使是找代辦申請遊學,仍有不少細節得留心。
首先,想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校,設定的條件愈清楚愈好。
在申請學校前,她向代辦提出了幾個條件:希望能多練習英語、學校不要有太多講華語的學生;居住環境要安靜,城市不用太熱鬧吵雜,但交通仍有一定易達性…等。最後在代辦推薦下,她選擇位於英國溫布頓的學校,上每天6小時的密集班。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遊學生活會愈順利。
再者,遊學期間,代辦雖會為學生打點大部分的起居安排,不少生活瑣事仍需自己確認。例如,邱麗芬在出發前曾和代辦溝通,希望能住在有隱私、有獨立衛浴設備的套房。到了學校宿舍才發現,英國的「Suite」雖然也叫「套房」,衛浴設備卻在房間之外。
遠水救不了近火,邱麗芬認為,遇到類似狀況,最有效率的解決方式是直接和學校溝通。人在台灣的代辦即便有心協助,也只能在寫信或打電話,不如當事人直接和學校談。她自己用英語和校長爭取,才成功換到有獨立衛浴設備的頂樓小房間。
「 人在國外,就是會發生很多未知的情況。你要自己想辦法。」邱麗芬指出,想去遊學,一定要先做好獨立的心理準備。自己解決問題不僅務實,也會讓人有成就感!
打開心胸,跳脫舒適圈才能擴大舒適圈
說起在溫布頓3個禮拜的生活,邱麗芬形容,就像重回學生時代。每天早上在藍天白雲的早晨中起床,到學校上課、考試。下午背著大包包到附近的超市採買貝果、蔬菜等各種食材,回家做三餐省錢。
每天下午,學校也會安排付費文化體驗課程(social program),讓學生進一步融入英國生活。例如,搭地鐵去大英博物館、到私人豪宅沙龍聽音樂會、看歌劇媽媽咪呀等。比起真正的留學,遊學又多了旅遊玩樂的元素,讓生活變得更加有趣。
邱麗芬認為,出國遊學,最重要的是在新的環境裡,嘗試原本不曾挑戰過的事物。例如,在台灣超會迷路、不太會用google map的她,曾自己一個人從溫布頓前往牛津大學。雖然一路問人,最後還是走錯,差點趕不上回程的火車!「不過,逛牛津校園、在附近的餐廳喝點小酒,還是一個很不錯的回憶。」她笑說。
一個人去牛津大學,是邱麗芬在英國的難忘回憶。
或許有人顧慮,50歲才去國外遊學,會不會難以融入班上同學?邱麗芬說,其實在英國的語言學校,同學的背景、年齡都很多元。有10幾歲的德國男生,也有5、60歲的日本女性和70多歲的歐洲退休教師。每個人的生命經歷和前來語言學校的動機都不同。最重要的是,對他人保持好奇,主動開啟對話。
語言學校裡面,有各種國籍、年紀的學生。只要打開心胸,很容易交到朋友。
「多數人都很友善,年輕人發現你英文沒聽懂,也會想辦法用簡單的方式再解釋一次。」邱麗芬認為,若因為年齡劃地自限,不好意思開口,也就失去了遊學的意義。她鼓勵和自己一樣的同輩人,「離開原本的舒適圈,才能擴大你的舒適範圍!」
人生總有意外,永遠都要活在當下
50世代當中,不少人有遊學夢,但真正行動的人相對少。除了顧慮出國所需的預算、體力和時間,也有人牽掛家人、擔心自己的語言能力不足,要求自己「準備好」再出發。
然而,不管是旅行或人生,「準備再好都會有變數。」邱麗芬說。4年前,她突然頭痛,檢查過後發現是腦動脈血管瘤破裂,緊急開刀後才保住一命。她形容,這場手術風險之大,「進了手術房就不知道能不能出來。」因此,既然幸運活了下來,就盡量活在當下。
她感慨台灣社會大家往往過勞,許多人為了工作犧牲家庭時間。 在英國,她看見人們認真生活,週末絕少工作,而是安排家庭聚會和藝文活動。對台灣人而言,看歌劇是偶一為之的奢侈;但在英國,卻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英國人重視生活與休閒,看歌劇等藝文活動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希望工作有好的表現,希望多存點錢,這沒有錯。但有時候,你已經存了很多錢、工作很傑出,卻也失去了很多東西。」她說。
51歲(2018年)的她,已經是3個孫子的外婆。儘管和兒女、外孫感情甚篤,每個週末都會視訊,但平時她很少牽掛家人,讓彼此過好自己的人生。「我不擔心孩子,反而是他們會擔心我。」邱麗芬笑說,去英國遊學時,她人已在機場,才告知女兒自己要獨自去上語言學校。女兒雖大喊:「好危險!」卻也攔不住她。
3週的遊學生活,花費20多萬元。儘管費用不低,但邱麗芬說,這筆錢花的值得。
「你看了不同人事、經歷過異國生活,終於知道遊學是怎麼回事。」日後若有機會,她還想再去遊學,「不過要先賺錢!」她哈哈大笑說。人生前半場的努力累積,是為了在下半場收穫!
2018/05/25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