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後一個人住又沒有外籍看護,你需要的9種外部支援
做好準備,獨居不可怕!
文/朱國鳳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無法請外籍看護,可以考慮9 種外部支援
王爺爺住在一樓,有長期訂閱報紙,清晨報童來送報時,發現昨天塞進信箱的報紙還沒取走,但是聽得到客廳傳來的電視機聲音。報童知道王爺爺獨居,他想要按鈴關心一下,但又擔心會不會一大早造成打擾…。王爺爺的生命安危,其實正決定在報童的天人交戰之中。
據媒體報導,東京有推動「報童護老」,就是請報童送報時關注獨居老人狀況,若發現信箱的報紙已堆積如山,就得馬上敲門問個究竟(我的疑惑是,等到報紙堆積如山時,應該也為時已晚了)。
我國交通部也曾動念,想將獨居老人的關懷訪視,納入郵務員的業務範圍。其實老後獨居靠報童、靠郵差,都不切實際。尤其現在訂報與寄送紙本郵件的比例持續大幅下降,報童與郵差也沒有義務與能力扛起獨居老人的保護責任。
如果無法聘僱全天候的外籍看護,又不想搬到安養中心,老後獨居更要懂得自我防護,第一個動作就是主動通報政府。
但是有很多獨居老人,會想隱瞞獨居的事實,甚至拒絕外界的關懷訪視。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就曾提到,他在新北市金山區推動「在宅醫療」時,從社會局得知某位獨居老人拒絕任何單位的到府訪視。
於是黃勝堅親自出馬,老人拿著四腳拐擋在門口,經過黃院長不斷的溝通勸解,老人才開門讓醫療團隊進去,原來是老人家裡已經變成「垃圾屋」,不願意讓外界看到自己不堪的一面。
歐洲規定獨居長者要接受「強制到訪」,台灣目前對於獨居長者只能「柔性到訪」。如果決定老後想要一個人過日子,或是想要協助長輩一個人過日子,要懂得尋求政府、社福組織、民營企業的支援。
支援1:政府資源
1990 年代,臺灣曾發生多起獨居老人在家過世、卻無人聞問的案件後,政府其實對於獨居老人有特別提供照顧。譬如政府的「長照個案評量表」中,如果是獨居老人,只要I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五項中有三項需要協助,就視為輕度失能,可以接受長照體系的照顧。(IADL 包括上街購物、外出活動、食物烹調、家務維持、洗衣服)
就以台北市為例,獨居長者有三種資格認定,其中一種是「年滿65 歲以上,單獨居住本市,且無直系卑親屬同住本市者;但若長者與親屬關係疏離者,不在此限」。
也就是說,如果有直系卑親屬同住北市,但是關係不睦的話,經過社工人員評估後,仍然可以列冊,享受北市提供給獨居長者的12 項服務內容。
服務內容中又以「電話問安及關懷訪視」、「緊急救援系統」,最能保護老人的安全。電話問安是每週一次,關懷訪視是每月一次,最關鍵的是「緊急救援系統」。
符合條件的獨居長者,可以獲得安裝:緊急救援主機、隨身發報器、瓦斯偵測器、火警探測器。遇有緊急狀況時,獨居長者只要趕緊按下發報器,救援中心就會透過主機的擴音器,與長者即時聯繫。
建議先向各地社會局提出申請,社會局會派員訪視,符合條件者可以列入獨居長者名單,就能享受政府提供給獨居長者的照護網了。
支援2:社區附近的銀髮服務中心
「團結力量大」,用在獨居長者身上也很適用。因為照顧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分散四處的獨居長者,照顧不易;集中一處的獨居長者,照顧不難。
譬如台北市的中正出租國宅,早年進住很多單身市民,多年之後成為獨居長者的大本營,北市府就近設置銀髮服務中心。老化更嚴重的萬華區,龍山老人服務中心,也會在社區舉辦下午茶聚會,邀請獨居老人走出家門。
支援3:自費走動式居家服務
目前政府長照資源有提供居家服務,而且已針對「晚間服務」、「夜間緊急服務」、「例假日服務」提供加成給付。但前提還是要看該時段能否有充裕的人力,否則夜間與假日仍會是安全空窗。
由於很多急症有黃金搶救期,譬如腦中風,是致成重殘原因的Top1。榮總腦中風中心表示,急性缺血性中風如果能在病發後三小時內,趕緊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就能顯著降低殘廢的後遺症。
很多長者的嘴歪眼斜,是隨時陪伴身旁的外籍看護發現到的,但是沒有聘僱外看,又未意識到要按下緊急救援系統的按鈕,如果有申請「走動式居家服務」的話,來訪頻率較高的居服員,或許就有機會及時協助送醫。
支援4:社福組織
台灣很多社福組織也特別針對獨居老人提供照顧,譬如「門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會為花東縱谷村落裡的獨居老人,提供送餐服務。
送餐服務員同時也像是關懷訪視員,如果沒看到老人家出來取餐盒,服務員就會進去探視,如果需要送醫救治,服務員會立刻協助通報。老後想要獨居的地區,
如果有社福組織就近照顧,也會是一種安心的力量。
支援5:參加社群
王媽媽參加社區巡守隊,每天晚上都會穿上巡守隊的背心,和隊友編組守護巡邏。有一晚,王媽媽沒有準時集合,沒有預先請假,打電話也沒人接,其他的隊友直覺有異。
第一站就直奔王媽媽家,請對門有保管王媽媽家鑰匙的鄰居開門,果然老人家癱坐在沙發上,意識已經不清,幸好即時送醫,把心梗發作的王媽媽從鬼門關搶救回來。
現在是網路時代,除了社區巡守隊等志工組織外,也可以參加或自組網路社群,以相互照顧為主題。如果在事先約定的特定時間內「未讀未回」,群組成員可以協助確認或是通知親人。
支援6:科技裝置
目前除了申請「緊急救援系統」外,坊間還研發出更多元的智慧裝置。
最簡單的是住房內設置紅外線感應器,超過一定時間沒有感應,系統就會自動連線到保全公司。
某電信公司也開發出老人健康照護方案,透過智慧床墊及地墊,可以即時偵測到老人跌倒,而提供即時救援。
支援7:請求轄區警力加強巡邏
獨居老人很容易被不肖分子盯上,尾隨進到住家,因此有管理員的社區,相對較為安全。但若是住在較偏僻的地區,就要特別防範人身治安的問題。
目前警方有提供特定期間加強巡邏的服務,譬如出國遠行最頻繁的春節期間。囿於警力限制,無法專為特定獨居老人,提供長期性、裝設巡邏箱的服務,但家屬或長者仍然可以請求轄區的派出所,不定期的加強巡邏,對於獨居的治安,多少會有些許幫助。
支援8:出院準備服務
不少老人住院前,仍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出院後返家,生活自理能力立刻溜滑梯。結果「短期照顧」變成「長期照顧」,「一次住院」變成「反覆住院」。
獨居老人出院面臨的挑戰更是險峻,因為沒有照顧者接手,最後可能就是住進養護機構、長照機構。現在不少醫院有提供較完善的「出院準備服務」,甚至是「無縫接軌式的出院準備服務」,尤其會優先為獨居長者提供,因此要懂得主動聲明自己是獨居長者的身分。
支援9:專屬照護經理、或是專屬居服員
歐美有一種「照護經理」,譬如兒子住在德州,老爸獨居在佛州,突然發生緊急狀況,即使可以請當地警察單位協助送醫,送醫後還是需要有人接手。
如果之前有專屬的「照護經理」,就可以幫兒子安排照護事宜,聘僱看護、協助督導。台灣專屬的「照護經理」尚待發展,但是已有專屬的居服員,可以扮演照護經理的功能。
譬如中化銀髮的居服員,因為是純自費、一對一的專屬關係。甚至有不少案例是,兒女移民海外,獨居台灣的長輩,不管是居家生活照顧、或是住院陪病,都可以請專屬的居服員代勞。
展望未來,可以預見會有更多有利於獨居老人的外部支援問世,越懂得善用這些外部支援,越能確保獨居人生的安全與品質。
(本文摘錄自朱國鳳著,《沒想到…我會變得這麼弱?:長照的9大難題,要在變弱前開始解決》,時報出版。)
☆加入50+LINE,每日資訊不漏接!
https://line.me/R/ti/p/%40efu3793r
2018/05/24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