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師許皓宜:孩子大了,如何當個真正獨立快樂的父母?
孩子離開後的空缺,是填滿自己最好的時刻!
文/劉嫈楓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你的孩子,是屬於你的嗎?2018年,由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的公視電視劇,黑白視覺,搭配上演員朗誦詩人紀伯倫詩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前導片一上線,就引來了40萬人次瀏覽。臉書粉絲團貼文下方,代表父母、孩子的網友,各執一詞,吵成一片。孩子究竟是誰的?不同世代的親子觀,顯然很不同。
比起火花四射的世代激辯,對更多五年級父母來說,孩子長大成人,離家獨立,恐怕更是個無從迴避、直線奔來的事實。
生活多出大段空白,開始學著不再把孩子當重心後。怎麼才能好好過生活,迎接屬於自己的「後獨立時代」?
黏住孩子 是因為無法告別過去的自己
「有些50歲的父母看來像是離不開小孩,其實是離不開過去的自己。」長期耕耘婚姻與家庭治療議題,在大學任職的心理諮商師、作家許皓宜說。
心理學理論認為,人一生中,各階段都有應該要完成的任務。例如,人在10幾歲的青少年階段要完成信任感,20至40歲多半的人開始戀愛、結婚,和另一半展開新生活,這個階段多半要處理親密感,過了50歲後,人就要開始從親密走向傳承,而60歲後則就要走向整合。
「心理學有句話說得深刻:『前面沒有發展、完成的,下個階段就會來索討。』」因此,父母並非想要不斷控制孩子,而是「過去自己在成長階段沒有獲得的,就想要在孩子身上找回來。」她說。
有次演講時,許皓宜遇上一位母親向她訴苦,她擔心女兒的男友幼稚不成熟,想要女兒前去諮商。許皓宜從旁觀察,發現女兒並不像對方所說,再經追問下,許皓宜才發現這位母親擔心的背後,其實是害怕女兒也走上她的老路,遇上不適合的伴侶,過得不幸福。「這些擔心的背後,其實是向過去的自己說話。曾經的自己從來沒有被好好安撫。」許皓宜說。
↑長期耕耘婚姻與家庭治療議題心理諮商師許皓宜認為,當父母開始意識到問題不僅在孩子,可能也和自己脫不了關係,就是成功覺醒的第一步。(遠流出版社提供)
太過關心孩子,有時也是家庭關係的折射。許皓宜認為,理想的家庭運作,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各自負責不同的功能和任務,只要有人失去該扮演的角色,就要由另外一個人承擔起。
她曾經遇到一位媽媽抱怨,自己辛苦養大孩子,兒子婚後卻決定在岳母家附近置產,當下她感到非常失落。乍聽她的狀況,許皓宜直覺情況並不簡單,再問及她的老公呢?這位太太馬上掉下眼淚。原來長期以來,先生和她關係不好,她只好轉而把心力全都放在孩子身上。「如果先生能夠滿足她對親密感的需求,她何必要從孩子身上找?」許皓宜反問。
光是自我察覺,就是一條漫長的路,不過當父母開始意識到問題不僅在於孩子,可能和自己脫不了關係,就是成功覺醒的第一步。正如心理學家榮格所說:「清醒的人向內看。」
人一旦看向內在,不免有光明、有陰影,許皓宜就從每個人內在的情緒出發,書寫了《情緒陰影》,指出56種情緒原型。「情緒陰影」,就是每個人不願意接受的自己,有如心靈深處的「雜質」。當面臨特定情境時,這些存在於潛意識裡的雜質會和現實中的經驗碰撞,引發情緒。
3大類常見熟齡父母 你是哪一種?
人有情緒陰影的分類,父母當然也有。哪幾類「情緒原型」最常出現在50+的父母身上?
1. 吸血鬼原型
這類性格背後的心理意涵,是象徵我們期待從別人身上汲取養分,甚至為了自己精神上的需要,而想要榨乾他人的那一面。
同樣的心理性格換到親子互動,如果父母在年輕時缺乏信任、該養成獨立性格卻又未養成,或是和伴侶發展親密關係不順利,就習慣在孩子身上「補足」缺憾。
2. 父親/母親原型
這類的父母常常給了孩子過多的溫暖,子女一下吸收不了,就會「嗆奶」。「習慣給孩子過多的關愛,有兩個可能,一個是擔心孩子不足,期望餵養孩子時,也在餵食曾經沒有被滿足的自己。」許皓宜說。
3. 傳道授業型
這類的父母有個大家熟知的名稱:「直升機父母」。傳道授業性格中,本來就樂於傳授道理,替人指引方向。因此,這類的父母總是習慣搶先一步替孩子做決定。有一回許皓宜曾經遇上一位媽媽,她的孩子畢業後沒考上研究所,準備去當兵。孩子不著急,父母卻先慌了,忙著替孩子丟出履歷,安排求職、工作。
許皓宜指出,父母在旁不斷下指導棋,潛意識是認為孩子不夠好。如果孩子勇於叛逆,還算好事,但最常見的情形,是孩子成就並不差,卻始終缺乏自信。「如果是這類型的父母要有自覺,你打算一輩子扛起孩子的好壞未來嗎?」許皓宜反問。
許皓宜指出,不論「吸血鬼」、「授業解惑」父母分類,都只是中性名詞。任何一類的親子互動,背後都可能反映生命在過去中的缺憾。不過,50後的現在,正是找出自己和孩子之間適當距離的最好時刻。
一下無法習慣離開孩子的父母,可以從一些簡單的練習開始做起。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原生家庭和現在家庭重疊的部分,弄清楚哪些情緒是因為原生家庭而起,哪些因為現在的家庭而來。
許皓宜說,許多人在孩子離家後,意識到自己的空缺;有的人是有夢想但不敢夢,或是因為孩子而忘了自己有夢。
但,當我們正面看待,「孩子離開後的空缺,其實恰恰好是填滿自己最好的時刻!」
2018/04/27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