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見親人最後一面?安寧療護醫師:情感羈絆比形式重要
牽絆愈堅定,離開的人會永遠活在你心底。
文/小澤竹俊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安寧療護的現場,免不了要面對各種臨終的場面。以我來說,每年就必須與一百二十名以上的患者道別。從事安寧療護經過了約八年,我開始相信「應該盡可能讓家屬參與患者的臨終」,也以此為目標而努力。
當患者真正面臨臨終的瞬間,才會意識到自己希望家人能陪同走完這人生的最後一步。這時候我們會以盡量不對患者造成負擔的方式,推測盡可能接近的時間點,一一詳細告知家屬。
一般來說,當患者臨終將至時,食量會減少,白天愈睡愈長。接下來可以走動的距離會漸漸縮短,最後完全無法下床,安祥地在睡眠中離世。根據這些經驗,醫療人員即使不做抽血或影像診斷,也能從患者白天的睡眠時間、食量及可以自行走動的距離,做出大概的判斷。
接下來,當患者知道自己就要離開人世時,便會開始惦記著希望家人能陪在身邊。偶爾也會發生患者在家人稍微離開病床時停止了呼吸,這種時候我們通常不會宣告死亡,而是等待家屬到齊後才進行。等到家屬到齊,主治醫生才會確認患者已心臟停止、呼吸停止且瞳孔放大,正式宣告死亡。
不過後來,父親的離世改變了我的想法。我的父親罹患有腎臟病,已經洗腎長達八年,但即便他已高齡七十五歲的退休年齡,仍然會偶爾外出工作。他長年研究火山氣體,一有閒暇就不停研讀專業期刊,甚至精力充沛地到日本各地進行火山氣體的採集。這樣的父親竟然會罹患癌症,別說是他自己了,就連我們周遭的人也完全沒發現。
在我女兒生日時,父親還從東京來到橫濱和我們一同慶祝,甚至後來還在祖母的十三回忌(譯註:指在亡者過世第十三年舉辦的法事)上擔任主忌。當時還充滿活力的他,之後便開始食欲下降,持續不斷輕微發燒,到了十一月底就緊急被送進了洗腎醫院。之後,我隨即便接到醫院的電話,被告知父親罹患惡性腫瘤,且推測已轉移至肝臟,處於非常緊急的狀態。
我將罹患肝癌、無法治癒的事實告訴了父親,聽完後他安慰我們大家:「人總有一天都是要離開的。只是,我原本希望可以等到孫子大一點再走的……」
當時我必須出發到倫敦約一週的時間,為隔年春天預定在英國舉行長達三個月的研討會做準備。不過,根據身為安寧療護醫生的經驗,我清楚父親的病情十分不樂觀。因此,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取消預定、留下來陪父親,還是選擇作為安寧療護醫生、繼續深造。
幾番考量之後,我開始試著思考,如果是父親會怎樣說。我確信喜歡求知的父親肯定會要我「去進修」,於是我下定決心出國。後來,我將這個決定告訴父親,他也表示支持,於是我便在十二月二日出發前往英國。就在我離開之後,父親的病情急轉直下,我結束幾個行程後便趕緊回到日本,卻還是沒趕上見到父親最後一面。
過去我一直認為,無法見到父母最後一面肯定會懊惱不已。然而,實際經歷過才發覺,自己對此並不會感到後悔。因為我確信,雖然沒有見到最後一面,但父親與自己之間卻有著看不見的牽絆緊緊將我們連在一起。
即便父親已經成了看不見形體的存在,但假使父親此刻出現在眼前,我也能輕易猜出他在想什麼、會對我說什麼。父親就像這樣,至今仍牢牢地活在我心中。
體會到這個道理之後,我不再認為只有見到親人最後一面才代表了一切。最重要的,其實是知道死去的親人與自己之間緊緊相連的牽絆。這份牽絆愈堅定,留下來的人就能經常感覺到死去的親人就在身邊。無論面對痛苦或困難,也能堅強地活下去,這一點是父親教會我的道理。現在我感覺到,只要我希望,自己隨時都能見到父親。
(本文摘錄自《解憂說話術:日本最知名安寧療護醫師,教你如何撫慰他人與自己,即使痛苦也能得到幸福與力量》,遠流出版。)
2018/04/13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