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楊寧茵專欄】新一代的50+,要的不只是「健康」而已
下一篇

【楊寧茵專欄】「新新老人世代」,如何活出屬於自己的生命?

【楊寧茵專欄】新一代的50+,要的不只是「健康」而已

真正的照顧不只在身體,還有心靈的需求。

文/楊寧茵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2018年是我連續第三年帶隊到美國矽谷參加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這個設計競賽從2013年開始舉辦,每年都用不同的主題邀請青年學子,針對高齡議題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提出新的產品或服務,以提升中高齡者的生活質量。

今年的主題「一生之計在健康習慣」(Promoting Lifelong Healthy Habits through Design),是希望年輕人透過設計去協助建構一個可以終身受用、持之以恆的生活習慣,包括身體、心理、財務或社交等不同面向。

設計競賽亞洲區大賽三年前開始由銀享全球負責舉辦,今年也收到來自港台的85件作品。只是,大部分都是針對身體健康,少數觸及心理層面,或是結合社交需求。這其實突顯了我們的社會,尤其是年輕人眼中的長輩,都還停留在表面上的病弱殘窮,而沒有機會進一步去探究其心理或其他方面的需求。

這其實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就如同政府若只用長照作為台灣進入高齡社會的解方,大部分的想像都還是落在怎麼照顧,而不是思考是否有可能不要照顧。

重新定義老後的「照顧」,看見生命的全貌

每次我這樣說,常會被指正:老了,怎麼可能不需要照顧?

其實是有可能的,只要對照顧的想像進行大幅度的翻轉。

例子,就在日本德島的上勝町。這個在四國的偏鄉村落有約2000居民,一半以上的人超過65歲,超過80歲者占兩成,其中大多為女性。原本這個以種植柑橘等經濟作物為主的村落,就像日本許多因人口減少而面臨滅村危機的「限界集落」一樣,村中因為沒有年輕人和工作而顯得死氣沈沈,許多人有酗酒和憂鬱問題。舉目望去,只有綿延不絕的一大片森林。

他們的命運在一個外來的年輕人,決定帶著大家「賣葉子」後開始翻轉。

在農會服務的橫石知二,帶著熱情和決心來到這裡,因為看到高級日本料理店用來裝飾的「妻物」都喜歡用新鮮的葉子,而且許多具有重要的飲食和文化意涵,決定帶著村裡的居民投入這個領域。

雖然不是一開始就成功,被訕笑過,也被拒絕過,但如今一年銷售額達兩億六千萬日圓、市占率達8成的「彩」株式會社,經過30 多年的努力,用自己的力量改寫了自己的命運,最重要的是,他們不但獲得收入,也同時延展了居民的健康。

日前來台灣演講的村田裕之教授說:「村裡的2000居民,原本還有幾名住在安養機構中; 自從加入『彩』,參與賣葉子工作後,目前住在安養機構中的人數已經降為0

只見影片中,到處都是滿頭銀髮、七老八十的奶奶們,對著電腦、拿著平板、撿著葉子、數著訂單,臉上滿是開心的笑容…。 

不只要活得健康,也要活得有意義

再看看紀錄片「積存時間的生活」所記錄的日本建築師津端夫婦。在津端修ㄧ先生以91歲之齡過世之前,津端先生甚至還幫一個安養機構畫了一個設計圖,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種植、做飯、寫卡片、畫畫,簡單的生活卻充滿了對自然的感恩和對人生的怡然自得。津端先生是在某日中午小憩時,在睡夢中安詳離世的,沒有插管、沒有哀嚎的親人,雖有不捨,但更多的是感恩和祝福,這難道不是我們每個人期望離世的方式?

鏡頭轉回台灣,看看台灣的不老騎士,2007年17位超過80歲的長者決定騎機車用13天首次環台,開始了不老夢想風潮。

我曾多次擔任活動志工,發現這個活動原本只是要圓長輩的夢,卻在過程啟發了更多人:擔任小隊輔的亞洲大學學生、擔任交管的勁戰車隊、特別從台灣各地請假也要參加的上班族、從國外趕回來擔任志工的華裔朋友、在美國擔任騎乘志工的外國車友,雖然語言不通和心靈相通… 普世的價值不需要語言來傳達共同的信念;長輩的活力、年輕人的愛,兩代間有超過家人的真摯互動,並藉由成為一個團隊,實際走訪台灣社會散播不老夢想理念和關懷弱勢族群。

「不老騎士」活動告訴我們:我們以為長輩最在意身體健康,其實他們更在意的是「活得有沒有意義」。這點需求,我們看到並想辦法滿足了嗎?

大部分的人其實不需要長照  而是貢獻與活力

在台灣300 萬的65歲以上人群中,身心健康和亞健康的高達87,只有不到13 的人需要某種類型的長照服務,且鮮少是 24小時的照顧這和我們從媒體中得到的長照需求想像相去甚遠。

如果沒有認真想清楚長輩到底要什麼,我們就無法提供到位的解決方案。

老實說,我們目前提供給長輩的活動都太過於膚淺和表面,尤其是針對年紀比較輕、或是身體相對健康的長輩,以為只要幫他們把時間填滿,提供他們很多活動,就是讓他們的生活有意義;其實我遇到不少人都說,他們只是時間被填得很滿,但並不特別覺得生活有意義,他們希望可以付出更多,這種「被需要」的感覺,不是靠社區大學上課、關懷據點活動或是卡拉OK唱唱歌就可以達到的。

尤其是面對嬰兒潮世代的這一群人,他們需要更多的空間、更多樣化的選擇、更有效的回饋機制,並追尋更有意義的生活;和前一代的老人相比,這群新新老人, 有人脈、有資源、有能力、有豐富的閱歷和寶貴的知識,許多人還有不錯的財務條件,他們其實不需要政府幫他們搭舞台或安排活動,而是創造出讓他們可以持續在社會付出或貢獻的機制,例如以彈性的工時和職務設計,讓他們在退休之後還可以繼續傳承經驗;或是更多元的設計來滿足財務需求,例如發展共享經濟等。

新新老人世代,你看見他們真正的需要了嗎?

2018/04/03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楊寧茵專欄】「新新老人世代」,如何活出屬於自己的生命?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享象】熟齡踢踏舞初階班第7期
  • 享象表演藝術場館

  • 2024/02/20 ~ 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