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鄧惠文專訪:婚姻是「心理的容器」,看你培養出什麼?
下一篇

50歲後如何與父母相處?從討愛的孩子,轉為付出愛的大人

鄧惠文專訪:婚姻是「心理的容器」,看你培養出什麼?

改變很痛,但仍比停滯好。

文/陳莞欣、王美珍  圖片來源/平安文化

結婚和戀愛,有什麼不同?在這個熱衷談「愛」的時代,從通俗小說、戲劇、流行歌曲到學術論文,人人都能答出一番大道理。但很少有人像精神科醫師鄧惠文說得如此犀利:「婚姻有種讓人不成長的氣息。」接著她開玩笑地說:「連我自己結了婚,都變得很想擺爛。」

「人們很容易不再祈求對方變好,也不想要自己變好。對方變好,就擔心他會去找下個人。自己變好,就擔心自己要承擔更多。離婚,又實在是件麻煩事。很多人就是在這種心態中停滯。」鄧惠文說。

自12年前出版第一本書以來,鄧惠文探討了不少親密關係當中的議題。最近(2017年)一本新書,她更提出一個新觀念:「婚內失戀」,意指:「處在婚姻當中,卻沒有愛的狀態。」簡單4個字,卻是多年婚姻諮商經驗中,人們糾結的總和。

婚內失戀,和一般失戀有何差異?鄧惠文觀察,情侶會努力修復關係中的裂痕,或很明白對方不愛我了,毅然離開。已婚者卻容易傾向不採取任何行動。他們對現狀不滿,但更害怕改變。

在婚姻裡不快樂  但又無法離開

提出「婚內失戀」這個概念,源自於鄧惠文在診間看到許多不快樂的個案。這些個案有著共同的矛盾:不喜歡當下的婚姻狀態、覺得生活過得不好。但是,當諮商師或醫師提出解決方案時,他們又顯得遲疑猶豫。

如果想改變,要衝撞、要治療、要把壞的東西割掉,可能會很痛。最後他們只希望醫師說,你的婚姻很正常,一切沒問題。」鄧惠文指出。

再者,台灣社會長期以來有種論調,認為「婚姻本來就是愛情的墳墓」。很多人會自己說服自己,婚後感情轉為平淡,可能是正常的吧?

鄧惠文觀察,這種論述和台灣傳統「父子軸」的家庭觀念習習相關。養兒育女被認為是家庭最優先的功能,其他需求都在這項任務之後。例如,我們常看到夫妻在生了小孩之後分房,因為照顧嬰兒遠比性生活重要。或者,為了孩子的升學考試,改變全家的作息。夫妻習於扮演父母的角色,而不是情侶。

然而,這並不表示進入婚姻的男人和女人就不需要愛。特別是近年歐美的家庭文化在台灣普及,愈來愈多人對原有的關係狀態感到混淆、質疑。「不是不期待,而是壓抑自己的期待,不知該如何處理。」鄧惠文說。

過度付出  會讓你變成壞掉的機器

相愛而結婚的2人,為什麼在婚姻中丟失了愛?鄧惠文指出,有幾種常見的狀況。一種最典型的是「過度付出」──特別常見於善良的台灣女性身上。

以下的情境,不少女性應該很熟悉:先生唉聲嘆氣或沉默不語,心事重重。你不由自主走到他身邊,希望幫忙解決問題。類似狀況一再重複,有天你累了、有情緒,期待伴侶來扶你一把,對方卻沒有動作。當你質疑對方,他卻說:「我從來沒叫你幫過我!」

難道是女人天生雞婆,甘願為男人付出嗎?非也。鄧惠文比喻,伴侶間的付出與回饋有點像借錢。男人透過隱微的情緒勒索,讓女人慷慨的自動奉上金錢。待女人發現自己被掏空、需要用錢時,男人反而徹底不認帳,「你為什麼跟我討錢?從頭到尾我都沒簽過借據!」

「太多女人對付出沒有預設底線。沒有底線,也就沒有過度付出的概念。」鄧惠文認為,過度付出最糟糕的結果,是讓人變得不快樂、成天抱怨。伴侶看你,就像面對一台故障的機器,不會察覺自己使用過度,只會認為你壞掉了。

最好的應對方法,是畫下底線。好好觀察自己付出到什麼程度,會開始出現「故障狀態」?鄧惠文指出,這麼做並非自私,而是被掏空的人很容易變無趣、無法分享感受。停止過度付出,才能找回笑容,找回伴侶間的愛。

還有一種讓婚姻關係惡化的典型,是拒絕正視自己的恐懼、擔憂、軟弱…等弱點,將之投射到伴侶身上。若用心理學的比喻,每個人都有一包自己討厭的特質。把包袱上的標籤調換成伴侶的名字,它就成了另一半的負擔。

台灣夫妻有一常見的例子是,有一方容易煩躁卻不願承認。一旦生活瑣事讓某方煩了起來,緊接著就是和伴侶吵架。煩躁者往往不自覺自己的情緒,卻總是指責伴侶,「你很煩躁,一回家就找人吵架!」

當這齣劇本上演時,鄧惠文建議,先查覺對方的弱點,拒絕配合演出。我們就可以告訴自己:「他煩躁,可是我不煩躁。」只要一方不隨之起舞,爭執就不會上演。

有趣的是,鄧惠文也指出,伴侶能把負面特質丟給你,也代表你有相對應的「容器」。若因為討厭煩躁、想盡快解決對方的情緒,忍不住回應了伴侶的指責。這種情況就如同自己打開門,讓伴侶把負面情緒丟進來。你關上門,對方的包袱自然無處可丟。

若你也有類似的經驗,鄧惠文笑說,曾有個案教她一個很有效的方法:不回應對方,同時在心中默念:「主啊,請憐憫那個煩躁的人,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笑)

放下不現實的幻想  建立真正的對等關係

如果覺得伴侶的行為經常不合你意,除了檢討伴侶,或許也該回頭檢視你對伴侶的期待是否合理。

鄧惠文認為,婚姻中的不少失落來自混淆的期待。這一代的台灣女性,成長於保守父權社會與性別平等意識興起的過渡期,在平等或依附男性的關係間拿捏不定。有時希望自己與對方平等,有時卻又希望依靠對方,但這兩者其實有時是矛盾的。

例如,一位女性曾向鄧惠文抱怨,「先生好自私,我好命苦。」因為先生並未和她商量,就擅自退休。家裡的收入不如之前,讓她必須拿出自己的儲蓄,分擔家計和孩子的教育費用。然而,她平常要求的是與丈夫平等,但當真正分擔相同的經濟責任時,她卻無法接受。

鄧惠文比喻,諸如此類的矛盾就像:「當你需要依靠時,希望男人是仰望終身的良人,照顧一家大小。可當你自主意識爆棚時,又希望夫妻舉案齊眉,凡事共同決定。」

「若你期待相互尊重的伴侶關係,最好放下不切實際的幻想。男人不可能忽大忽小,上一秒像父親般哄你,下一秒又像兒子聽你的話。認清現實,才懂得取捨。古代女人被老公照顧得很好,可是她們講話都得彆彆扭扭。只能建議老爺,不能直言。這是你要的關係嗎?」鄧惠文說。

她建議,與其認為自己是「需要被照顧疼惜的妻小」,不如善待自己、對自己負責。這是一個務實的心態:把自己照顧得愈好,對伴侶的怨懟才能愈少。

婚姻是共修  亦是「心理的容器」

結婚多年,仍常在關係當中感到挫折?那是因為,婚姻從來不容易。鄧惠文笑說,2人在親密關係中該如何相處,是她這輩子花最多時間修習的一堂課。

有位北一女的同學看到她,提起了一段高中往事。當時的老師請大家說出自己未來的人生志願,同學們都說的都是家國大事,高中時的鄧惠文的答案卻是:「我希望成為賢妻良母。」當時還被某些同學笑。

後來研讀不少女性主義的鄧惠文聽到這段彷彿來自外太空的回憶,簡直不敢置信,還在LINE的高中同學群組問大家:「我真的這樣說嗎?」沒想到同學紛紛表示:「嗯,是的。」

原來,「史料」顯示,少女時期的她,曾經腦子裡的想法這麼「古典」。然而,自幼父親離家的鄧惠文,想的不過是未來希望能擁有絕不會破裂的幸福家庭,如此單純,如此根本,幾乎是人人心裡的那個夢。

然而,年歲漸長,大部分的女人逐漸會認知妻母難為,婚姻更不可能處於一方永遠賢良的無張力狀態。男人則容易抱怨妻子婚前婚後或生孩子前後彷彿變了一個人。

因此,鄧惠文喜歡用一個詞「共修」,來形容婚姻關係。每一次的歧異、爭吵、看不順眼……,都是一次修行的機會。

這麼說來,人為什麼要選擇婚姻來磨自己呢?「2個人在一起,還是會發生只屬於2個人的好事啊。」雖然職業所需,鄧惠文需不斷提醒大家婚姻裡的問題,但她並不是婚姻悲觀論者,兩個人的組合,還是有讓人甘願付出的深刻與喜悅之處。

此外,鄧惠文認為,在和另一個人朝夕相處的過程,人們才有機會看到彼此的弱點,解開自身的盲點。印度靈修大師奧修講過,修煉有2種,一種是個人的修行,一種是兩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修行。親密關係中的修行速度比個人快很多。

把這些事情想開,或許婚姻就不再是使人成長停滯的泥沼,反而正如榮格分析師Warren Colman所言,是「心理的容器」(Marriage as a psychological container)。在這個容器裡,可以煉金,可以創造出很多在這個容器裡才能生成的事情,就像一個神奇的培養皿。

在這個容器裡,你培養出了什麼?

相關閱讀:鄧惠文著,《婚內失戀:有婚無伴的人生,不奮鬥就等著變灰燼!》,平安文化出版

2018/02/27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50歲後如何與父母相處?從討愛的孩子,轉為付出愛的大人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六號實驗室】熟齡當代舞課第15期
  • 六號實驗室當代舞蹈藝術學院

  • 2024/01/19 ~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