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心理師許皓宜的年節指南:面對情緒背後的陰影,和自己團圓
下一篇

丘美珍:終於開始喜歡自己的名字,珍惜平凡的美好

心理師許皓宜的年節指南:面對情緒背後的陰影,和自己團圓

團圓不是人與人,而是和自己的。

文/許皓宜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去年中秋節時,我受一位朋友邀請參加一場座談會「那些不被理解的團圓:不只月餅的中秋節」,並且擔任其中一位分享者。

我必須說,這實在是個非常勇敢的舉動:把一群都有家累的人,在一個傳統上看來應該好好回家團圓的節日裡,拉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談「為何我們其實不一定要回家過節?」但也多虧了這次的經驗,讓我重新把自己在心理諮商領域上的學習做了整理,接下來,我想和大家分享,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團圓」這件事情有什麼新的意義?

懸在心頭上的空椅子

我想起一對母女的故事。

有一位女性朋友,才不過三十多歲,就反覆地嘗試自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和她的母親前來和我開啟一段家庭的會談。

這位老媽媽相當有趣,才坐下來沒多久就告訴我,女兒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都是那個沒良心的男人害的。

我問老媽媽,沒良心的男人指的是誰?

老媽媽露出一副不屑的眼神說,就是二十多年前外遇離家的丈夫——也就是這位女性朋友的老爸爸。

雖然這對夫妻已經將近二十年沒見面了,但老媽媽還是將話題落在數落離家丈夫上好長一段時間:他劈腿啊,我眼瞎啊,外面那個死狐狸精啊……老媽媽在罵她的前夫時,她女兒在旁邊一動也不動。

我看老媽媽話匣子一開,絲毫沒有想要停下來的感覺,突然靈機一動,將旁邊一把空著的椅子拉進我們三人的小圈圈裡頭來。老媽媽被我的舉動嚇到,嘴巴說話的速度稍微慢了下來,於是我說:「好像這個沒良心的男人已經離開你們母女好長一段時間了,可是從妳剛剛的談話裡面,我覺得他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

老媽媽聽我這麼說,嘴巴張得大大地回應:「那不就看到鬼?」

 我說:「搞不好,他的鬼魂就一直飄在你們中間。」

老媽媽說也幽默,反應極快地答說:「那還得請張天師拿桃花劍來斬鬼才行。」

後來,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談話,我們才得到一個結論:或許那把用來斬鬼的桃花劍,不是在張天師身上,而是在我們自己身上。

談起「團圓」,我們常常會望著那些懸在自己心頭上的空椅子,指責是哪些人害我們的生命不夠圓滿,但話說回來,其實也是我們不願將那把空椅子從已經不屬於它的地方撤去。逐漸地,我們變成一個將自我掌控力都送給別人的人,朋友、同事、伴侶、孩子、父母……隨便一個親近的人都可以左右我們的心情。你怪他們對你情感勒索,卻又自願地把自己的脖子送進他們的繩索裡頭去。

好了,所以心理學裡頭有了「界限」(boundary)這個名詞,很多人解讀成是「要和不利於你心理健康的人保持距離」。當然,如果你是自制力極好的人,可以說切就切、說斷就斷,那當然無妨。但我大部分看見的,都是帶著遺憾和破碎而分離的關係:你明明已經離那個人十萬八千里遠了,卻還是不自覺地用各種方式惦記著他:對,就是那些離開的王八蛋,害我們的生活不夠圓滿!

真正的圓滿不存在?

真的是這樣嗎?會不會根本不用發生過什麼事,我們的心理上本來就是一種不夠圓滿、不可能圓滿的狀態?會不會所謂的「圓滿」根本就是一種小孩式的幻想而已?

我們來看看下列三張照片:

心理師許皓宜的年節指南:面對情緒背後的陰影,和自己團圓_img_1心理師許皓宜的年節指南:面對情緒背後的陰影,和自己團圓_img_2心理師許皓宜的年節指南:面對情緒背後的陰影,和自己團圓_img_3

有人可以認得出來這是什麼嗎?

今年暑假,我到舊金山參加了一場分析心理學的短期進修,這三張照片是榮格分析師Dr. Lauren用來描述「自我」是如何發展的歷程。

有人猜到了嗎?

是的,這是胚胎受精的畫面,第一張照片是一顆完整的卵子,第二張照片是精卵和合的瞬間,第三張照片則是細胞分裂的發育過程。(我學自然科學的朋友評論說:這一定不是自然受精,沒有那麼直……)

剛看到這三張照片時,我心裡感到非常震撼。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年代,不管學心理學、或不學心理學的人,幾乎都在喊「人生要完整」這件事。可是,明明精卵和合才稱得上孕育了一個生命——也就是說,生命最初時期的完整,早在我們形成一個胚胎時就被兩個「相異物」的結合給打破了,我們雖然一直在盼望著獲得完整(團圓),卻可能一輩子都不可能達到真正完整(團圓)的境界。

類似的概念,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早就說過了:「當陪你的人要下車,即使心懷不捨,也該心存感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陪你的人註定都會下車嘛!所以真正的團圓根本就不存在)

讓我再用更白話和直接的語言告訴大家:這輩子我們要追求實質上的圓滿和完整,幾乎是不可能的了,因為我們身而為人,本就是兩個相異的客體所結合而成的;我們各帶著相異物的一半血緣,也勢必在矛盾的感受當中浮浮沈沈。

這就是三張照片所說明的,我們心裡的「自我」發展歷程,就像一個生命孕育的過程一樣:從「整合」到「去整合」(整合被打破),最後是「再整合」。

所以人生就變成這樣:小時候什麼都不懂,吃飽、有玩具拿就覺得很快樂(整合),被父母責罵時就難過得不得了(去整合),被媽媽摸摸頭又變開心了(再整合),但下次被罵時又開始覺得自己一定不是父母親生的(再次去整合),爸爸拍拍你的肩膀後又覺得事情好像沒那麼嚴重(再次再整合)……

「去整合—再整合—去整合—再整合」就是我們人生需要適應的心靈公式。

人怎麼和自己團圓?

所以我們再回到老媽媽和自殺女兒的故事。為什麼這個女兒要反覆自殺呢?

因為她心靈「去整合—再整合」的過程,不斷地受到母親「去整合—再整合」的干擾。事實上,不只這個母親失去了丈夫,這個女兒也失去了父親;不只這個母親需要平復自己的心情,這個女兒也需要平復自己的心情。

但一直以來,顯然母親因為沈溺在自己的情緒中,而無法真實地看見女兒的心情,再加上這個母親無法維持過去和此時此刻的界限,所以每當她怨起那個離家的前夫,就會也罵起身旁這個長得很像前夫的女兒:「妳就是跟妳爸一樣……」

從過去到現在,這個家庭之所以殘缺、無法圓滿的原因,並不是那個離家出走的沒良心的男人,而是沒有勇氣拿起桃花劍斬斷鬼魂,和自己的內心團圓的老母親。

而這也是我學心理諮商十幾年來最大的體悟:團圓不是人跟人的,而是人跟自己的,並且這個「圓」怎麼團都會有一個缺口。那是生命最初,就被相異物質打破的衝突。

人怎麼跟自己團圓?

我們要感謝這種相異物質帶來的衝突的缺口,用心理學的語言,我們稱它為心理上的「陰影」:也就是不被自己接納的那一面。通常,這會讓我們人生遇上了某些人、某些事物時,感覺到渾身發抖的憤怒、激動,或是有些哀傷……

但心理學裡頭又有一句話說:「陰影也是一種力量」。

於是,倘若我們用大人學教我們的公式思維來解讀這段話的實際做法,就成了這樣:

陰影的力量 = 情緒覺察力x 對手的行動分析

是的,要把那些討人厭的時刻(陰影時刻),變成讓我們和自己團圓的心靈力量,你可以這麼做:

  1. 覺察自己的情緒有多強大。遇到情緒時,不要逃避。找一個可以獨處的地方,如果你在公共場合,就去找一間廁所,透過深呼吸來問自己:我剛剛的感受是什麼?生氣?難過?難堪?尷尬?委屈?……
  2. 分析對手(也就是你情緒發作前那一刻所遇到的人)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臉上表情是什麼……而這些和你情緒發作的關聯是什麼?

這是我自己學心理諮商後,一直保持的習慣,也是我自己在接受心理分析的過程中,一直被治療師訓練強化出來的習慣。當你將上述兩個問題想透以後,心理位置上會多出一份「理解」,這份理解包括:原來我在意的點是什麼?以及,原來對方可能沒那個意思。當你不斷練習這件事,當你情緒浮現出來後,更有興趣的會是自己到底怎麼了?而突然就不太在意對方做了什麼了。

這個過程,就容我把它稱為「和自己團圓」吧!

面對你情緒背後的陰影,才能發揮「和自己團圓」的力量。

作者簡介:許皓宜

最擅長「用關係說故事」的諮商心理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曾在大學教學多年,也曾走入醫院和社區,聆聽發生在不同場域的故事。受過心理動力治療、婚姻與家庭治療的專業訓練,是國內長期耕耘於婚姻與家庭治療訓練的師資之一。主持環宇廣播電台《從心聊聊天》節目,《商業周刊》「心理學會客室」、《皇冠雜誌》、《親子天下》專欄作家,也是媒體節目長期邀請的心理學專家。

從2005年開始接觸精神分析與分析心理學理論。榮格心理學是她在學習穩定情緒、建立正向生活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生信仰;其中的「原型」和「陰影」理論,更開啟了她追求自我完整,和一系列透過教學進行研究的歷程。

出版著作有:《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如果,愛能不寂寞》、《人生不能沒有伴,找回每段關係裡的安心感》、《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在愛情的四季裡,妳依然可以做自己》、《情緒陰影:「心靈整合之父」榮格,帶你認識內在原型,享受情緒自由》,以及有聲書《聽孩子說,我們忘了的事》等書。

FB粉絲團: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www.facebook.com/Dr.Hsu1231

 

2018/02/02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丘美珍:終於開始喜歡自己的名字,珍惜平凡的美好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六號實驗室】熟齡當代舞課第15期
  • 六號實驗室當代舞蹈藝術學院

  • 2024/01/19 ~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