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變小,生活更豐富:50後的小房子居家提案
實體的空間變小,心靈豐富的空間卻可能更大了!
編譯/陳莞欣 資料來源/Senior Planet 、AARP 、The Tiny House 圖/Shutterstock
寬敞的大房子,未必是最適合老後生活的家。小,反而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美國近年來興起一股名為「小房子運動」的建築風潮。一般美國家庭的住宅約為72坪以上,但所謂的小房子面積則多落在3~12坪。不管是興建費用、家具裝潢,都遠低於一般房屋。
值得注意的是,小房子的屋主,有近4成是50歲以上族群。房子或許不大,卻非常適合家中人口減少、需要減物、希望減少打理家務時間的中年人。
房子小,哪裡好?
小房子運動的支持者認為,房子變小,不僅有環保、經濟上的好處,還換到更多生活的時間和自由。
根據統計,美國家庭平均購屋成本為29萬美元,而購屋後30年內的維修費用更高達30萬美元。換言之,維護一棟房子的成本幾乎跟購入成本一樣高。美國人平均每個月花1/3~1/2的薪水繳付房貸。而在特定城市,例如加州的聖荷西市房價所得比將近10倍,在世界各大城市當中名列前茅。
相較之下,68%小房子的屋主沒有背負貸款。因為一棟房子的建造成本約為2萬3千美元,網路相關社群已提供了現成的建造計畫和材料組,讓建造成本大幅降低。即使是客製化的自建房,成本也頂多在5萬-6萬美元左右。
此外,比起傳統建築,興建小房子也對環境的影響較小、耗費更少自然資源。這類房屋大多使用綠建築建材,以太陽能系統供電。水源則來自井水、雨水,經淨水過濾器後使用。廁所則多是不使用自來水、友善環境的乾式馬桶。
熟年者更青睞小房子,因為這樣的空間減少了他們做家事的時間。只要收納得宜,更容易找到各種生活用品。例如,72歲的Betty Presley選擇搬進加州岸邊僅4坪的房子。這棟房子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有嵌入式的床和架子,廚房有烤箱、爐子、流理臺和小冰箱。浴室則有小浴缸、淋浴設備和馬桶,樣樣不缺。屋內還有一層挑高閣樓,可以讓偶爾來訪的客人過夜。
入住小房子的屋主發現,因為房子變小,維護房子的開銷、時間和心力都大幅降低,他們有更多餘裕可以跟朋友或家人相處,或者去旅行、從事自己的嗜好。此外,和家人或朋友共同住在小房子裡的人,也認為他們因為共享小空間,對彼此更有耐心,溝通的頻率和品質皆有所提升。
小房子的另一個好處,則是機動性更高、居住地點更自由。在美國,不少小房子被登記為車輛,而不是房地產。他們多半容易拆遷、重組,或者根本就像廂型車一樣附有輪子。如果想要搬到離朋友、家人更近的地點,或者搬到海邊、鄉間住一段時間,小房子都是更容易遷移的選擇。有些屋主同時保有原本的大房子,平時他們的小房子就置於後院,供親友來臨時使用。
簡化空間,但豐富生活
在小房子裡,因為收納空間有限,屋主可能會捨棄某些人們習以為常的家電。例如洗衣機、烘乾機、洗碗機,附有冷凍庫的冰箱等。
家裡沒有的電器,有使用需求時該如何解決?小房子運動參與者Ryan Mitchell指出,在這類型的社群裡,解決生活需求的方法不再只是消費,而是建立關係。「你的生活,有部分必需要發生在家以外的地方。」
在很多地區,小房子不只是一棟孤立的建築,而是有類似理念的人所建立的社群。屋主們願意共享生活中的許多物品,例如因為自家放不下書架,提高了社區圖書館的使用率。沒有洗衣機,大家必需利用社區的自助洗衣店。在小房子聚落當中,也有些靈活、小規模的公共設施,像是移動書屋、移動診所、移動學校、移動實驗室…等。人們的想像力,決定了小房子的用途。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增進社交生活,也是小房子帶來的好處之一。
此外,家中沒有附冷凍庫的冰箱,則意味著人們得當日採買、當日烹調,以確保食材新鮮。搬進小房子,不只是搬進一個更小的空間,也是回歸自然。過得更健康、更簡單;多一點人情互動,少一點物質浪費,拾回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失落的生活方式。
2017/12/19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