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陶曉清:病人不用把自己當病人 生命才好玩
我無法決定未來,但可以決定用什麼態度面對每一天。
文/陳莞欣 攝影/日日寫真工作室 內文圖片來源/時報文化
「生命實在太完美了!」這是今(2017)年9月,資深廣播人陶曉清獲頒廣播金鐘特別貢獻獎時的得獎感言。
在外人眼中,71歲(2017年受訪時年紀)的陶曉清確實有著非常成功的人生:不到20歲就進中廣,而後成為聲名遠播的廣播人,催生出1970年代的台灣民歌運動。知名歌手李宗盛、胡德夫、李雙澤等人,在初出茅廬時就得到她慧眼賞識。影響力之大,讓她享有「民歌之母」的美譽。兒子馬世芳承襲了她的才華,也是3座廣播金鐘獎得主。
↑2017年,陶曉清獲頒廣播金鐘獎「特別貢獻獎」,兒子馬世芳則獲頒流行音樂節目獎。
太過燦爛的成就,甚至曾引人對她出言譏諷,「陶曉清,我最討厭你這種人。一輩子都沒有受過苦。」
其實,光芒總伴隨著陰影。很少人知道,靠耳朵吃飯的陶曉清,從小右耳失聰,左耳則長期有耳鳴的困擾。事業、婚姻,多年來也沒少過波瀾起伏。
生命完美或不美,都務實以對
問起陶曉清,這一生當中最大的挫折是什麼?她沉思了一下,說:「曾經是挫折的,事後看都過去了。」
48歲那年,陶曉清從工作了30年的中廣退休;62歲那年,她結束在台北之音的節目。兩次離開,都和廣告業務有關。
當時,商業電台的收入主要來自廣告。陶曉清主持的談話性節目,不如音樂節目容易獲得唱片公司的廣告贊助。因為經費考量,電台縮減了她的節目時間,從原本的每天1小時,改為只在週末播出。
↑陶曉清從中廣退休後,又在台北之音主持節目長達14年。
「當下覺得是好大的挫折,連國罵都標出來了。」陶曉清笑說,傷心過後,她冷靜思考:過去做節目不需考慮業務,確實非常幸運。但個人享有的幸運,不代表電台不需要贊助。
轉念以後,她繼續做節目。即使是最後節目要結束了,也沒有一點生氣。她如常的找有意思的人、做好玩的事,為廣播生涯畫下圓滿的句點。
生命總有不完美,但陶曉清始終務實以對。「努力可以做到的,我做。但如果是他人的決定,我尊重。我很實際,不會追求達不到的理想。」
這份務實,陪伴她度過生命中好幾次的低谷。婚姻危機亦然。幾年前先生外遇,她第一時間受到不小衝擊。長年累積的信任,瞬間全然崩解。
傷心、憤怒,面對伴侶犯下的錯,陶曉清當然有情緒。但在盛怒之中,她仍清楚明白自己捨不得離開身旁這位老先生──這不是愛,是什麼?
危機,也是夫妻重新面對彼此的契機。2人放下身段,好好討論,確認雙方都沒有分手的意願。於是,她既往不咎,繼續婚姻的修行。「老夫老妻,確認彼此還是很愛對方、想和他一起生活,那就努力攜手到白頭吧!」她說。
4年前確診乳癌,對陶曉清而言,像是迎接一場等待已久的人生試題。爸爸因甲狀腺癌過世,母親、妹妹都曾罹患乳癌,陶曉清很清楚,自己是乳癌的高危險群。她每年定期檢查,摸到腫塊那一刻,早已做好心理準備。「我沒去想『為什麼是我?』,而是『終於輪到我了!』」她說。
化療期間,陶曉清手邊常備2本筆記本。一本記錄病情,另一本寫心情。她認真思考,如果癌症沒有立刻帶走她的生命,接下來這幾年,還有什麼想完成的事情? 4年之間,她策畫、寫作了3本書。2本和廣播有關,分別談民歌40年和創建中廣青春網的故事。另一本,則是以她長期研習的身心成長理論,回顧自己的生命故事。
↑化療開始掉髮以後,陶曉清為自己自拍了一張光頭照。
「醫生說,他最怕病人把自己當病人,什麼事情都不做!」除了不能出國以外,治療期間,陶曉清盡量維持原本的生活作息。每天找一件事,讓自己充滿動力的出門。例如,到雲門上舞蹈課、和媳婦一起打太極拳。化療期間,她還迷上做棉紙撕畫。雖然只是簡單的撕下彩色棉紙,拼出山河、花樹,卻讓她實在的領略創作的樂趣。「當我非常專注在創作時,會完全忘記自己是一個病人。」她說。
說話與信件 用「親愛的」開頭 「愛你的」當結尾
當然,說完全不怕死是騙人的。聽到檢查結果是惡性腫瘤時,陶曉清也不免擔憂,覺得彷彿聽到死神敲門的聲音。開刀之前,她事先寫下了遺書,也和孩子們交代過後事該如何處理。
「我知道每個人的生命都會有最後一天。只希望那天來臨時,我沒有太多遺憾。」親自送走了幾位摯親,陶曉清心中一直有個懸念。父親過世之前,她幾乎說了所有想說的話,唯獨有句沒說出口的:「爸爸我愛你。」
因為曾有缺憾,現在的陶曉清,不吝惜說愛。她寫給老朋友的信,常常是以「親愛的」開頭,「愛你的曉清」做結。特別是對孩子、家人,她更是沒有保留的在每次交談、訊息或者信件中,表達對他們的愛。
有次,她在加拿大參加冥想課程。老師請眾人回想,這一生當中,想要感謝哪些人與事?不過10幾分鐘的時間,陶曉清的心中浮現了許多面孔和聲音。她忍不住掉下眼淚,「我常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可是生命中還是有好多我愛的人、幫助過我的人。」充滿愛的回憶,淡化了對死亡的恐懼。
從那以後,道謝與道愛,成了陶曉清自我療癒的儀式。唯獨很少談愛的,大概只有另一半。「因為過去的愛恨情仇實在是滿多的!」她笑說。但隨後又補上一句,「我相信老先生應該知道,我心底有塊很溫柔的地方是留給他的。」
↑陶曉清和她口中的「老先生」,作家亮軒。
不管幾歲,都要興致勃勃過日子
癌症療程告一段落後,陶曉清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墓誌銘。她希望離世的時候,眾人可以記得:「這個人興沖沖地過了一輩子!」
現在,陶曉清每個月參加3場讀書會,有電影研究,也有身心成長。另外,生性閒不下來的她,最高興的是加入乳癌病友協會的網路電台「牽手之聲」,擔任主持人。電台每天只播出2個小時,但她仍像以前一般興致勃勃,全力以赴。她笑說,每次錄完節目,心情總是high到不行:「每個人到了老年,一定要有件自己充滿動力的事情,哪怕只是去醫院捲棉花棒也好。」
當然,努力了一輩子,也有想偷閒的時刻。陶曉清自承以往是「好學生」性格,最討厭不務正業的消遣,最近卻迷上了韓劇。提起喜歡的男演員,每齣戲都能說的頭頭是道。她大笑說,看戲就是要忘記現實的痛苦,「偶爾想逃避現實,有什麼關係?就放自己一馬吧!」。不管在什麼樣的境地,都能發現生活的樂趣。如此人生,怎會不完美?
相關閱讀:陶曉清著,《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時報文化出版
2017/12/01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