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囤積症好不了? Phyllis:不勉強老人的「節源開流」法
認識囤積症,找出心生病的原因。
文/陳莞欣 攝影/影巷26號
爸媽年紀愈大,家裡愈多無用之物?明白斷捨離的道理,卻還是丟不掉東西?堆滿雜物的房子,是心生病的徵兆。「他們不是髒、不是懶,只是得了一種叫做『囤積症』的病。」室內設計師、著有《囤積解密》一書的作家詹淇家(Phyllis)說。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當中,正式將囤積症列為一種精神疾病。它的定義包括:生活空間堆滿物品以致雜亂不堪,且不顧物品實際價值,難以丟棄它們。堆積雜物的事實,也對患者的社交、工作造成顯著的痛苦和損傷。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囤積症在全美盛行率約為4%,即每25人就有一人是囤積者。Phyllis推估,台灣至少也有近百萬人受囤積症影響。她整理過不少「垃圾屋」等級的房子,過程有如打開恐怖箱:放了多年的醃漬物、多到讓地板變形的舊書、已經發霉的大批布料……
「我整理一定戴手套、手電筒。因為很可能有蟑螂、蜘蛛,還很多屋主不敢碰的東西。」Phyllis說,整理囤積症患者的家,她發現許多人不知不覺的和雜物共同生活多年。在美國,還有案例是閣樓太多東西,屋主甚至沒發現有街友入住。
易引發囤積症的因素:50歲、沒安全感、經歷過創傷壓力事件
什麼樣的因素會導致囤積症?除了生理上的因素如腦部損傷、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等,Phyllis歸納,囤積症也和許多心理因素有關。例如,曾經歷過創傷壓力事件、嚴重自我忽略、需要靠物品獲得安全感等。
她舉例,美國有位前高中校長,因為中年失業和離婚,整天喝果昔自我療癒。家中浴室的空瓶堆積到和馬桶同高,2個女兒也因此離家。Phyllis的媽媽則是因為家中曾遭小偷,原本就有的囤積傾向變本加厲,一週內就買回大量物品填滿全家。就像是築起一條外人無法入侵的護城河自我保護。
囤積的原因,也和沒被滿足的心願有關。Phyllis曾清理過一間房子,屋主是位很愛料理的女生。但家中堆積的雜物太多,她沒有空間做菜,只好持續購買鍋碗瓢盆。藉由購物,滿足自己想烹飪的心情。
有時,興趣也可能是衍生雜物的源頭。Phyllis遇過一位住在小套房的文藝少女,房東留下的家具本就很占空間。她又愛打扮、看書和做手工藝,結果是書本、衣服和手工藝品堆滿房間,主人只能打地鋪睡在地上。許多熟年族喜歡的拼布、剪貼、編織等會創造作品的嗜好,也容易有類似的問題。
更慘的是,囤積者的家往往會吸引更多雜物。「當你房子很亂時,別人會覺得可以順便放一下,你應該OK。」Phyllis以前述文藝少女的套房為例,房間裡有一套大喇叭,是朋友出國工作前寄放在她家的物品。如果清掉,可以創造收納3、40本書的空間。
Phyllis也指出,國外研 究顯示囤積症好發於50歲左右。人到了這個年紀, 整理居家的體力開始下降,又極可能從過世的父母家中接收大量遺物導致家中物品暴增。因此,趁來得及的時候盡早整理,才不會讓自己的老年被雜物掩埋。
老年父母愛堆東西改不了,以不危險為底線
年邁父母整天在家堆東西不願丟,怎麼辦?Phyllis給50世代的務實建議是:老人的生活習性固定,與其強求他們改變,不如設下底線「不危險就好」。「如果你只在逢年過節回家,每次看到就碎念兩三句,爸媽是不會理你的。」她直言。
她指出,有些子女會嘗試偷偷丟掉物品以解決父母的囤積問題,其實是最糟糕的做法。曾有位兒子想把媽媽拾荒來的回收物丟掉,結果反讓媽媽抓狂,最後控告兒子侵犯物權。不顧父母的意志丟東西,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製造衝突。
想改善父母的囤積問題,必須先修復親子之間的關係,認知行為療法專家提出4A做法:承認事實(Acknowledge)、說明理由(Assign)、提出保證(Assure)、請求諒解(Ask)。先承認自己傷害了父母的感受,說明自己是擔心他們的安危,保證不會再亂丟對方的東西。最後,請求父母原諒過去的錯誤。
Phyllis認為,從根本解決囤積症的藥方是大量的愛與關懷,但未必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到。若父母堅持堆放雜物的空間住起來沒有不適,做子女的也不必勉強清空,只要排除危險因子即可。例如,清掉行走動線上的雜物、安裝照明設施,讓年邁的爸媽不至於跌倒、發生災難時還可以逃生等。
此外,想說服父母清雜物,一定要創造清理的動機。例如,老人家喜歡孫子,就打「金孫牌」告訴他們:「家裡至少要有一塊空間,讓孫子回家可以坐下來聊天。」老一輩怕浪費、想積功德,可以把東西捐贈給有需要的單位,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物品可以創造善緣。
她也遇過不少老人深信命理,適合用風水來說服。家中每個方位都對應一種運勢,如婚姻宮、事業宮等。從長輩最在意的事情下手,讓他們先清出家中的一塊空間。這塊乾淨空間會創造「一瓶花效應」,促使他們清掉更多雜物。
節源開流,讓你的垃圾成為別人的寶物
想避免自己的家成為囤積之家,Phyllis提出一大原則:「節源開流」。
節源,是減少物品進到家中的機會。Phyllis觀察,獲取物品的管道有2種,免費取得或消費獲得。老人特別喜歡拾荒、有些人沉迷於集點數換贈品,都是出於一種「免費的更棒」的心態。特別是對失去工作能力的老人而言,將物品帶回家是一種自我存在價值的證明。
若老人愛拾荒的個性難改,Phyllis建議不妨將之視為促進長者健康的活動。不用勉強阻止,只要幫他們尋找拾荒物變現的管道。另外,要設下底線和老人分析利弊,請他們將拾荒物控制在某個範圍。至於集點贈品,則要認清現實:「能換到的都是一些沒質感又亂七八糟的小東西」,真的沒有必要拿取。
上班族常見的問題則是過度消費,賺的多花的更多。國外也有「購物療法」(retail therapy)的說法,藉由購物排遣負面情緒。Phyllis說,對買太多物品的人,她有兩個建議。一是在購買當下就思考「這東西要放哪」,沒位置放就不能買,以收納容量做為購買上限。
另一做法,則是以體驗和服務取代購買實體物品,幫消費衝動找替代方案。例如,購買一件時髦洋裝的快樂感是6分,去做SPA也能帶來同等級的滿足。平時就可以列一張自己的快樂清單,想亂買東西時,就看看這些清單上有哪些事可做。或許吃點小吃、爬爬山、和姊妹淘聚會,都比買東西更能填補心中的空虛感。
東西很多又怕丟掉浪費的人,可參考Phyllis的「開流」方法。她花了5年整理媽媽留下的遺物,捐過各式各樣的物品。你眼中的垃圾,可能在別人手中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各項居家常見物品與流通管道
※捐贈之前請務必先和受贈單位聯繫目前有哪些物資需求,避免造成單位困擾。
除了捐贈以外,Phyllis也曾把家中用不上的雜物拍照上傳社群媒體,開放朋友任領。半買半相送,最高紀錄一天可以清掉51樣物品。苦惱於物品該如何清除的人,不妨試試這個做法。
換過6間房子,Phyllis的家愈換愈小,目前的住所只有16坪。物品少,收納空間夠,每天掃拖耗時不到10分鐘。不買大房子,換來更少的房貸和更好的生活品質。她深信零雜物,不囤積,生命會更加自由。
↑換過多次房子,Phyllis認為,坪數小的房子更好維護。只要不堆雜物,空間其實非常夠用呢!
相關閱讀:Phyllis著,《零雜物:讓生活輕盈,讓心更自由》、《囤積解密:用愛減量,告別雜亂人生》,圓神出版
2019/08/03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