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楊寧茵專欄】人不管到了幾歲,都想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下一篇

【楊寧茵專欄】最有價值的事:紀錄父母的生命故事

【楊寧茵專欄】人不管到了幾歲,都想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自主,是老年生活中最好的禮物。

文/楊寧茵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今年四月,當我在美國矽谷帶領銀髮創新參訪團時,有機會和Aging 2.0 的Chief Elderly Officer 、現年84歲的Dr. June Fisher坐下來請益,她特別用Aging字母A開頭選了10個關於老年或體會邁入老年的字,送給參訪團團員,其中第一個就是autonomy((自主)。

當時覺得會選擇這個字應該和Dr. Fisher個人背景有關,她獨居、退休前是醫生,退休後即便行走需要助行器,她依然非常積極和努力地參加各種活動,貢獻所學。在長者想要的需求中,她這樣的人把「自主」列為第一位真是一點也不奇怪。「但若是其他人,可能未必吧!」記得當時自己心中默默這樣想著。

但我錯了。日前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公布了他們搜集了來自全台人士所做的「樂樂活大家講」大調查,在回收有效的 68,323 份有效問卷中,50歲以上者32051人,佔了47%,猜猜看這群人最大的需求和困擾是什麼?

34.6%的人回答:「自己打理生活」。

「自主」,是全世界長者共同的想望

的確,提出劃時代新點子、創辦荷蘭終身公寓的Dr. Hans Becker 曾說:人,無論幾歲;也不管身體是否有障礙,永遠都想要做自己的主人。他因此創造出以快樂自主為核心價值的終身公寓,改變了無數荷蘭長者的生命歷程。

龍吟研論的這份調查是台灣第一次大規模取樣長者,希望針對在地長者的老化面貌提出更清楚和完整的勾勒,雖然原來預計可以有20萬長輩填答的目標沒有達成,但在過程中,團隊上山下海,走訪大小鄉鎮,甚至離島偏鄉,就是希望讓這份報告越接近台灣中高齡者的真實面貌,其用心非常可貴,其努力也值得肯定。

這份報告的初步研究證實了「在地安老(Aging in place)」的想望,不管是在台灣或美國,甚至全世界,都是一樣的。根據AARP的研究,美國有高達九成五的人希望可以在自己所住的房舍中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非不得已不要搬進安養院。

在日本,許多長輩相信能在家中走完最後一程,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因此開始了日本「在宅醫療」的革命,台灣也有由余尚儒醫師等的在宅醫療協會在推動相同的理念。

這些想法和上個世紀流行的集體養老有很大的差別。尤其是在美國,許多原本以提供連續性照顧養老社區(CCRC)為主的產業主,因為看到新的調查結果,已經在積極尋思如何改變模式來更好地提供服務給新一代的長者。

圍繞著在地老化需求而興起的商機,則是所有產業看好的下一個紅海,從建築設計、居家改造到科技新創產業,在在都在思索如何因應未來的三多」銀髮族群──「多為女性」、「多為獨居」、「多想獨立生活」也就是以Dr. Fisher這樣的人來作為樣本,圍繞其需求進行相關的設計和發想。

台灣呢?過去我們雖然也聽到很多長者說他們現在最不希望的就是麻煩別人,或是聽到他們說,活到這把年紀能做到的就是不要給子女添麻煩,把自己照顧好就對了。但現時社會對這樣說法的回應是消極的。根據龍吟研論的這份調查,有高達八成五的50歲以上人士與子女同住,因此我們慣常的反應是把這樣的說法連結的親子關係的處理,卻沒有想到台灣有一群「新新老人」– 嬰兒潮世代,他們和全世界老人一樣,不管有沒有小孩,他們都希望可以生活自理,獨立到老。

所以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想像和設計來回應這個他們大聲說出來的需求呢?

面對超高齡社會,從「防禦」轉向「進攻」

首先,我們要正視這個論述的內涵,並用更積極的方式去回應。時下台灣社會對於老化的想像就是直接跟長照連在一起,也因此回應的想法多是被動性的思維,例如:當長輩說不想變成兒女的負擔,我們想著是怎麼樣引進更多照顧的人力來幫助兒女,減少照顧離職的需求,或是家人照顧的悲劇:也有可能是想著如何讓老人財務充足,可以有足夠的錢請人來照顧自己;或是建置更多的保險機制,透過長照險去布建這樣的安全網。

這些,都是「防禦性戰術」(defensive play),只是想著因為一定會走到照顧這一步,所以就一直想著最壞時怎麼做就好了,而忘了在走到那一步之前,還有許多其他的可能和機會。

面對高齡社會,想要翻轉長照,一定要把這種防禦性戰術(defensive play)的思維轉換成「進攻型戰術」思維(offensive play)。什麼是「進攻型戰術」就是不要一直想著怎麼不輸?或是少輸?而是如何可以大勝?或是逆轉?不管你現在是不是已經處在下風。

建構這樣的心態非常重要,尤其是產業界或新創圈,如果只抱著少輸為贏的心態,是絕對無法在新的高齡世代取得致勝先機的。因為翻轉後看到的視野和想出來的對策完全不同。

如果只是把老人看成不要變成負擔,那我們想著就只是怎麼不讓他們倒下去而已,提供的是休閒式的活動與支援;如果我們看著他們,還覺得他們可以貢獻所長,是生產者,而且藉由生產的過程,他們可以達成自己照顧自己的想望,社會也可以因為他們自己照顧自己而減少醫療的支援,那我們就會努力朝怎麼讓他們成為生產者去設計,我們的勞動政策和思維針對中高齡者就會有更多不同的想像,也能提供更有彈性的設計和規劃。

說起友善高齡社會的指標,台灣在某些方面,例如醫療保健和家庭關係,可能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但談到高齡就業,或是退休人力再運用,因為一直沒有宏觀的計畫和相關的配套與政策措施,完全是敬陪末座。數據顯示:台灣許多人約50歲左右就離開職場,在亞太各國中算是早的,但退休人士再就業者非常之少,只有約8.8%,遠低於中國的36.4%、韓國的31.3%、新加坡的25.8%和日本的22.1%

現在政府把推動長照2.0視為台灣進入高齡社會最重要的一帖藥,好像那是台灣面對人口巨變的唯一解方,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以長照為主導的高齡政策,沒有顧慮到中高齡長者的積極性和潛力,再加上缺乏更宏觀的規劃,自然也沒有跨部會間的整合和推動計畫。其實想要同時照顧老人又做到經濟成長很簡單,就是想著如何讓台灣這群閒置的中高齡者都成為生產者,讓他們有一份收入,或是讓他們有機會再投入社會,做自己想做的事,又可以回饋社會,那麼台灣的經濟成長一定會起飛。

不相信?!只要看看日本「彩」株式會社的故事就可以了。有興趣,請看下回分享。

2017/11/16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楊寧茵專欄】最有價值的事:紀錄父母的生命故事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六號實驗室】熟齡當代舞課第15期
  • 六號實驗室當代舞蹈藝術學院

  • 2024/01/19 ~ 2024/03/30